重新装载:工业建筑的新生
上海的滨水空间正在被重新发掘,旧有的码头、厂房等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利用,已是近些年的时髦课题。当下较为成功的案例,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、西岸艺术中心等由工业建筑改造来的艺术空间,与周边在江边散步、休闲、运动的人流相映,散发着特别的魅力。
滨江工业建筑的更新不止于此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,在浦东老白渡,上海最早的主要煤炭码头之一,正以展览的形式开放,向人们展示自身的内部构造,以及未来“重新装载”的可能性。
另外,还有八个上海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案例,如上海电子工业学校、雅昌(上海)艺术中心、五维创意园等,也被分别拍成微电影。短片中,现代舞者在被重新利用的工业空间中起舞,用身体对空间的介入,激发着人们对生产性空间成为新的艺术空间的想象。
滨江的工业建筑是稀缺资源,对此应该如何利用,才能让老白渡滨江绿地更有活力,让人们更能亲近这个空间以及其承载的历史?这是“重新装载”希望回答的问题。
“重新装载”入口
生产空间的活力
位于老白渡滨江绿地的老白渡码头,曾是上海最早的主要煤炭卸载码头。自上世纪初起,煤炭便从这里源源不断卸下,化为能源,支撑着上海魔都的繁华。1987年,它是当时上海港最大的专业煤炭装卸码头。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,这座码头还在工作。而后,这里经历了世博的搬迁、改造,变为滨江公园,2011年4月建成一期工程。
原先的生产性空间中,正在播放“重新装载”的策划过程。
在这里,“重新装载”展览,正在原先煤炭装卸的节点上进行,位于浦明路浦电路口。策展人之一冯路介绍,被船运来的煤炭,通过传送带运输,由这里巨大的漏斗又落到车上,被送到上海的四面八方。放眼望去,还可以看到此前遗留的巨大的高架运煤廊道,令人对工业文明产生无限追索。
观展者从所在的煤仓建筑眺望对岸。
观展者从入口处大的斜坡进入,又从四层慢慢下到一层,可能会逐渐发现,自己所走的观展路线,也许正是当年煤在其中运输的轨迹——人所身处的,其实是一个属于煤的空间,是生产中的空间。
“这一空间是匹配生产的,和日常的空间不一样,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力量。生产性的力量,会留在这个空间当中。在我看来,这种空间感与人体之间的关系,对上海而言,是非常宝贵,非常有价值的。”“重新装载”的策展人之一、建筑师冯路表示。
底层可以清晰看到煤原先所在的空间形态。
冯路介绍,2000年代起,上海有诸多改造工业建筑的项目,大多做成创意园区,譬如8号桥之前是纺织厂,而红坊原先是钢铁厂。这些工业建筑,更多被当作一种视觉上新鲜的装饰物,而在其中工作着的人,却对“生产空间”本身的特质缺少体验。
观展者自上而下,来到底层出口。
而在“重新装载”的展示中,“当人进入通道的时候,巨大的空间会让人产生压迫、紧张、震撼等感觉。生产性建筑,不但是视觉上的装饰,还是身体的体验。”冯路表示,这正是选择用现代舞展示总共8个建筑改造案例的原因,希望以这样的介入,唤起身体对空间的体验。同时,空间本身也与人的活动相互作用。“图纸、模型所体现的设计方案,都是人们在使用之前的状况,可以特别抽象地存在。而我们则希望关心使用后的情况。舞蹈的运动也是非日常的,这样的介入,可能会唤起空间在日常使用中被压抑的那种原始的力量。”
艺术空间与休闲运动
一个工作日的傍晚,记者沿着煤的路线走出“重新装载”的展区,来到沿江的绿地上,就看到有不少跑友已经发现了这块美妙的活动场。
高架运煤廊道
这里有不少跑步、散步、就着各种设施锻炼身体的人,其中不少是身着运动衫的爷叔,他们多从居民区较多的另一端起跑,顺着那条巨大高架运煤廊道,“重新装载”恰好是他们的终点。
运动者运用原先的构件锻炼身体
记者发现,对于需要运动休闲的人而言,这块滨江绿地的奇妙之处还在于,与对岸的董家渡有着较为良好的连通性。高架运煤廊道的另一端,正靠近塘桥渡口。浦西的人可以从复兴东路渡口乘坐轮渡,依靠双脚跑过来,或骑自行车过来,无需借助其他交通工具。从旧时过江所倚赖的轮渡,抵达上个世纪的工厂,这条路线正可让当下的年轻人感怀父辈的生活;从浦西为生活服务的小尺度空间,由轮渡而进入浦东为工业服务的大尺度空间,这种反差也足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即将开动的轮渡,旁边是运动场
从另一端跑过来、抵达“重新装载”的爷叔们,心怀好奇,走进这栋生产的建筑。他们自己是运动者,但对那八段视频中非日常的身体运动,他们只是好奇,驻足观看一阵子,就走到一旁眺望江景。从年龄与生活区域推断,这些居民应该大抵参与了上海工业的大发展,曾经是生产者,是车间的主人。他们自身的经验,与当下这一巨大、粗糙的空间,以及这里所传达的影像本身,也形成了一种对照。但当下,身处此地的人们,仍然不知道这里未来会与自己产生怎样的联系。
跑步过来的爷叔,在此眺望江景
冯路介绍,“重新装载”算是此地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一种预演。那么,如何让这里的市民更好地亲近这个公共空间?作为建筑师,冯路认为,公共建筑要吸引更多市民进入其中,需要增加地面层的开放度。“这里让我想到了伦敦泰特美术馆,也是由老厂房改建,底层有一部分是开放的。而上海的公共建筑,多为封闭的房子,地面层的开放度往往不太够,人总觉得房子是封闭的,不愿意走进去。”
开放性的底层空间
“重新装载”的另一位策展人是建筑师柳亦春,他正在着手这一项目的具体设计。柳亦春表示,未来的改造设计会更加注重建筑的公共性与开放性。首先,保留高架运煤廊道的改造,提供非常好的观景视野,为周边的居民、上班族提前休闲活动的空间,也将成为浦江东岸连续步行线路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。煤仓改造的艺术展示空间无疑将是这条动线上的一个亮点。“我们正在考虑,是否利用现有直上顶层的大楼梯步道,建立一个更为公共开放的步行空间,使这个保留工业遗迹的改造更为积极地融入周边城市空间中。”